梁溪区首个“急救小屋”正式启用!社区安全“最后一公里”打通了

2025-11-03


每年,54.4万中国人因心源性猝死失去生命,其中近九成发生在医院之外。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生命的逝去,更折射出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薄弱环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低、AED设备配置严重不足,成为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瓶颈。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公众急救能力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要加强急救培训,普及AED设备配置。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公共卫生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AED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突发心脏事件的救治效果。


面对这一公共议题,灵山慈善基金会近年来积极探索,通过构建“急救安全小屋”和推进AED普及培训,在无锡地区搭建起一张覆盖校园与社区的立体化急救安全网络。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填补了公共服务空白,更探索出了一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建设的可行路径。



体系建设:从点到面的战略布局


截至2025年10月,灵山慈善基金会已在无锡17所学校系统配置AED设备,开展专业急救培训超过300场,累计培训人数突破4000人。这一扎实的基础工作为后续社区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以校园带动社区、以培训促进普及”的良性发展模式。



2025年11月2日,基金会在梁溪区扬名街道芦二社区启动的首个“大健康(急救)小屋”,标志着这一模式实现了从校园到社区的战略延伸。这个集健康科普、急救训练、居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将专业的急救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创新模式:构建社区急救新生态


急救小屋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构建的多元协同机制。灵山慈善基金会作为核心推动力,整合了龙天救援队、嘉仕恒信医院等专业机构资源,形成了“基金会搭台、专业机构支撑、社区居民参与”的三位一体运作模式。


“我国每十万人AED配置数量仅约15台,远低于国际建议的100-200台标准。”基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急救小屋的要义在于打通生命救援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设备配置与技能培训的双轮驱动,构建社区自救互救的第一道防线。”



这种“理论+实操”的培训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已被证明是提升公众急救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场培训中,居民通过亲手操作、情景模拟,克服了“不敢救、不会救”的心理障碍,真正掌握了救命的实用技能。


社会价值:从应急救助到社区赋能


灵山慈善基金会的急救网络建设展现出了深远的社会价值。自2024年6月起,在基金会支持下建立的三个社区急救安全屋,已发展成为社区健康教育和应急培训的重要枢纽。这些安全屋不仅配备专业设备,更通过定期培训,将普通居民转化为潜在的“第一响应人”。



一位参与培训的居民深有感触:“以前总觉得急救是专业人员的事,现在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基金会推动项目希望达到的深层目标——培育社区的自我救助能力。



未来展望: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基金会表示,将以芦二社区急救小屋为样板,持续完善服务内容,优化运作机制,推动项目在更广范围内落地。这一模式的创新价值在于其可复制性——通过标准化配置、专业化培训、本地化运营,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急救体系。



这张不断扩展的急救安全网,承载的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守护,更是对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探索。在灵山慈善基金会的推动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正从美好愿景逐渐转化为生动的社会现 实,为构建韧性社区、健康中国贡献着切实的力量。


新闻发布人:李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