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华人孩子的中文梦
此项目已在慈善中国备案,并在民政部指定公开募捐平台发布,公开募捐备案编号:53320000509200881CA19149
在泰国北部清莱的美斯乐、满星叠、茶房等上百个山村,住着一群“被遗忘在泰北的中国人”及其后裔。他们是当年国民党撤军后留在泰北的两支残军及后裔。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的夹缝中,这批“历史的孤儿”的命运与缅甸、泰国、老挝交界的金三角地区紧绑在一起,在资源匮乏的山区里艰难地生活。
图:泰北华文学校教学环境艰苦
二年级的小美青生在泰北,长在泰北,从没走出过这个落后的小村庄。第一次见志愿者的时候,小美青非常害羞,稍稍碰了下志愿者的手,就马上跑开了。
就是这样一个害羞得不敢直视别人眼睛的小女孩,却在华文课上聚精会神,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紧紧盯着上课的志愿者,生怕错过些什么。这一刻,小美青的眼里再看不见害羞与怯懦,有的只是求知的渴望。
小美青说,她想努力学好华语,有机会去中国看一看,认识更多像志愿者哥哥姐姐一样的中国人。
图:小美青给志愿者的手绘卡片
2014-2018年,灵山慈善基金会持续关注这群被遗忘的中国人及其后裔的华文教育情况,组织了一支国际志愿者队伍,资助当地华校教师工资,拜访了中国驻清迈总领事馆、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和清迈中华商会,与皇太后大学汉学院教师、当地支教团队等就华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交流,并实地走访,深入调研了31所华文学校在当地开展走访调研工作,最终选定5所华语学校作为试点学校。
图:国际志愿者前往泰国
在试点华校开展志愿服务和支援教学的过程中,灵山慈善基金会更新了当地简陋的教学设施,为华文学校带去了华语读物和华语课程,开展了丰富校园主题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华文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同时,项目组通过进一步调研搜集信息,适时调整了中长期的泰北华文教育援助计划,为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华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华文学校的小朋友在认真学习中文
2019泰北国际志愿者项目以项目地参访+服务式学习的模式开展,旨在鼓励青年人走出校门,关注全球范围内的贫困与弱势群体,发掘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设计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通过在项目地的参访交流、服务式学习等方式,搭建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平台,培养青年的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领导力。
(一)项目地参访交流
通过对清莱中华文化教育协会、清莱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泰北义民文史馆等地的参访,并与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泰北相关的历史文化状况和当地NGO的运作,以期更好地进行项目服务。
(二)当地华文学校教学
2019泰北国际志愿者项目目前在泰北地区有健群中学、治平中学、培中学校、回海小学、敬和华文学校5所试点学校,国际志愿者通过在学校进行10天的服务,为华文学校学生带去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及暑期夏令营活动。
图:志愿者为泰北华文学校学生的上中文课
(三)策划并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
由于华文学校的课程开展时间多在泰文学校放学之后的晚间时间进行,因此学校的教学时间较短,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多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主,较少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在暑期夏令营结束之前,希望志愿者能与学生一起策划一个校园开放日的活动,从活动策划—筹备—开展全程由志愿者和学生一起完成。
图:泰北华文学校学生们在志愿者带领下参与主题活动
(四)体验式服务/泰北历史文化探寻
由于当地华文学校上课时间是在晚上,因此白天可以在周围的学校或村落中开展体验式服务,如采茶、耕种等;或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可以为村中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或妇女开展相关的服务;或者通过与当地的村民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五)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在当地两周的参访交流+服务,希望你可以发现当地的一个问题或发掘当地的优势,从而设计一个可操作性的项目或方案。在项目结束之后,国际志愿者团队进行复盘总结及项目路演。
项目执行计划
由于疫情导致2020年泰北无法派遣志愿者前往,因此根据疫情当下,项目做调整
1、2020年5月-2020年6月,泰北联系人对接,了解泰北目前需求;
2、2020年7月-8月,进行协议对接,进行教师工资款项打款;
3、2020年9月-12月,泰北实时资料收集,课程等内容评估,为21年志愿者招募做准备。
(具体时间安排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略有调整)
项目预算
执行团队
灵山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04年12月,是在江苏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公募型基金会。基金会以弘扬慈善文化,净化世道人心为使命,依托行业支持、青年培养、社区治理、社会创新、国际援助等五个平台设计开展项目,目前形成了为爱行走、为爱联合劝募、无畏计划、灵青计划等公益品牌,在埃塞俄比亚、尼泊尔和泰国泰北等地开展民间援外尝试。2010年,灵山慈善基金会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