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华教人,让炎黄之音世代传承——记2021泰北华文教育示范项目

2022-01-13 11:39:08

他们是几十年前,被留在泰缅边境的孤军后裔,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夹缝里,

在穷山恶水的磨砺中艰难地活着。


图片


图片


可即便如此,他们的父辈不曾忘记自己是中华后代。


为了让下一代能继续学习中文,永远记得自己的根,他们决定为孩子在这里开设华文学校。


图片

"铁马冰河入梦来

故国风雨哪堪伤

男儿至死向桑梓

誓让乡音传彼邦"


这是许多孤军的写照。


逆境挣扎数十年,他们挑起了筑造守护“根的城墙”、推广华文教育的重任,这才使得每个村落几乎都有了自己的学校。


而这些学校的背后,则是这群华教人的一部部热血史诗……


图片




01 我要在操场上升起五星红旗


健群华文学校的田校长,是在当年的逃难中,历经千难万险,抱着一根木头飘到泰国的。


在那之后,他被迫离乡背井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异国漂泊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


为了不让炎黄血脉断了根,为了能让自己的后代永远记得自己祖先的文化,他决意要做点顶天立地的事——创办华文学校。


图片


当时,泰国政府禁止当地华人学中文,与田校长同龄的人,很多都选择经商,大多已家财万贯,可他却冒着随时坐牢的危险,开学校、办教育


“刚开始建学校的时候泰国军方甚至不让机器进村,只能靠人工挖,但我们又没那么多人,靠谁呢?乡亲们都赶过来帮忙,大到比我老一辈的人,小到田地里玩耍的熊孩子。挖了三天,最后是实在挖不动了,偷偷把机器请过来的,一动工附近的军营就找上们来了,把几个显眼的村民就抓起来了……”


每当校长谈到华文教育,他总是难以扼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以泪洗面,可见当时的教育的情况是多么的残酷。

 

可即便是冒着生命危险,村民们也要帮着把这所学校办起来,因为他们知道,要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根,这所学校必须得办!


学校是开起来了,但他们仍不能光明正大地教学。


图片


那时,孩子白天上泰文学校的课,晚上才能偷偷来上中文学校的课。


老师躲在牲口圈里,草棚下偷偷教孩子们学中文,警察一来,便马上改念圣经。


田校长如此辛苦的付出,学校还是没能摆脱捉襟见肘,惨淡经营的困境。


图片


健群学校所处的康兴村生产力极度低下,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状态。


父母们穷,孩子也跟着遭殃。


这里的孩子常常拖欠学费,有的孩子连甚至书本费也交不起,田校长还得自己贴 。


可田校长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他总说:同是异域沦落人,为难胞多做一点更多做一点


图片


他知道,这儿的孩子5-8岁年龄段的占了一大半,如果因交不上学费而辍学,他们或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学中文了…… 


在田校长的努力下,健群学校学简体字、升五星红旗,全校的学生都能熟练地背诵《弟子规》。


图片


在一片并非中国的土地上,这样的坚持该有多难。 


可田校长却谦虚地表示这都是他应该做的。


他说:日趋强大的中国本就值得尊敬与学习,而让同样强大的中华文化传承、蔓延,惠益华裔后代,也惠益异乡有缘人,是他的心愿。




02 孩子, 祖国统一那天别忘在我坟前烧一炷香


“有教无类兴学堂开民智,百年树人助华族利国家”


很难想象,这样的句子会出现在泰国深山老林的一个学堂里。


事实上,中华中学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印迹。


图片


不管是校门外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是办公室楼里的“春暖校园心血浇开桃李艳,情凝肺腑辛勤育出栋梁材”


如此浓郁的国学氛围,都是出自中华中学的校长——罗校长之笔。


图片


罗校长,当年20万老兵后裔中的一员。


罗校长年轻时,泰北硝烟纷起。


““军队”来征兵,五个孩子必须走一个,父亲决定让我去, 因为我有文学特长,估计到军队里能任文职,其他兄弟去了就只能当‘炮灰’……”


图片


就这样,十年“军旅”,十年“蹉跎”,在那里,他教“长官”的孩子学习中华礼仪,在血雨腥风里守护一份中华情怀。


后来,战争结束了, 他的人生本可以有很多选项,他却选择了回到山里,建中文学校——为了自己的传承华教的志愿,也是为了父亲的一份嘱托。


罗校长的父亲临终时曾对他说:“ 孩子,祖国统一的那天,别忘了在我坟上烧一柱香。”


他想,即便自己等不到那一日,学校的孩子们总会见证到那一天……




03 世事沧桑何消说 留将热血在山林


自幼生在异域他乡,却流淌着100%的炎黄血,言谈举止间,浩浩儒风,心心念念都是华教传承,像罗校长这样的校长,在泰北其实有很多。


治平学校的杨校长也是其中之一。


杨校长是远征军后裔,经历过战争、贫困的他,举手投足,都透出一股硬汉的刚毅。


提到历史带来的伤痛, 他爽朗地说, 过去的已经过去, 昨日之“我”已死, 未来,希望与真正能帮到泰北华校的人一起共创。


图片


治平学校的名字便是源于杨校长亲自撰写的对联:


“治世道,建大业,必具知识”

“平天下,沿文化,出自校门”


这短短的两句话,却道尽了杨校长对孩子们无尽的期盼。


“孩子们只有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有一番作为。”


图片


当这样的话,出现在曾经枪林弹雨, 曾被世人“遗忘”,至今艰苦闭塞的泰北, 真让人心中感慨万千……


世事沧桑何消说,留将热血在山林……


杨校长却选择了忘却恩怨,留下赤诚从头说,——为了那些孩子们渴盼的眼, 为了历经沧桑,仍在耳边回荡的中华乡音……




04 深山里,他们成100个孩子的父母


与这些投身华教的校长们接触久了,你会发现, 爱国、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一个个空洞的名词, 那是以血肉之躯来真实承载, 是用生命心血来默默践行。


在这儿办教育,不仅要管孩子的学习,还得管孩子的生活。


美祈学校是我们资助的学校里面最特别的一所,在这所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很多都是来自慈爱之家孤儿院的孤儿。


图片


照顾这些孤儿的,是接近年迈的刘老师夫妇。


他们将这里的孩子视如己出,对每个孩子的故事如数家珍。


有个孩子,妈妈未婚先孕,逃到泰北深山, 想顽强地把孩子生下来,却在孩子坠地的霎那,因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撒手而去……


这个身体虚弱的早产儿在医疗条件落后的泰北注定要遭受比旁人更多的磨难,可想而知,刘老师夫妇照看这样的孩子,要付出多少的心血。


这样的孩子还并非少数。


最多的时候,刘老师夫妇抚养了超过100个孤儿。


图片


现在一对夫妻照顾一个孩子都很累了,完全无法想象同时照顾100多个孩子的饮食起居是怎样的艰辛。


其实,刘老师夫妇的身体都不是太好,先生患有严重的肝病,很多时候,他们不想再接收孩子了。


但每当看着无处可去的孤儿们,他们的心便又软下来。


山里条件太艰苦,孩子们只能住最简陋的茅草屋。


泰北常年炎热多虫,常人一天也呆不了。


为了让孩子们住的舒服,刘老师夫妇想办法弄来了粉色蚊帐和一些小玩偶,竭尽所能给孩子们增添一丝温暖。


图片


生活上,刘老师夫妇处处关心,学习上,他们更是加倍留意。


他们不仅给孩子们安排了传统的文化课,让他们学汉字,说中文,背唐诗,连民族舞蹈和剪纸这样的传统艺术,他们也一并教授给孩子们。


就是为了让这群没有“身份”的孩子们,永远能为自己身体里流淌着的中国血而感到自豪……




05 已知乾坤大 犹怜草木青


让泰北华文教育得以延续的,除了这群怀抱弘传华文理想的教育家们,也离不开及时伸出援手的好心人。


柯保合先生, 便是其中之一。


图片


柯先生是马来西亚华人,一次机缘,认识了泰国北部山村的一位华校校长。


在那之前,柯先生已坚持济贫助学多年,为了帮助贫苦的儿童,他几乎倾尽所有。


当他得知泰北华文教育需要资金援助的时候,他坦言自己真的没有财力了。


可面对校长多次的恳求,柯先生还是同意随他上山去看看。


图片


柯先生仍记得第一次见到学校的情形:在简陋的茅草屋里,孩子们捧着已经翻阅得破旧的课本,一字一句地跟随着老师学习华文。


也许是老天的安排,正当他们坐在课室的时候下了一场雨,雨水从屋顶的破洞留下来。


原来不久前下冰雹损坏了屋顶,学校没有钱修理。


图片


坐在漏雨的教室里,看着孩子们习以为常的表情,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翻修学校需要多少钱?”


他还是忍不住问出口,却得到了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个数字已超过他的能力所及。


但柯先生看着黑板上孩子们一笔一画写下的汉字,又瞧见校长充满哀求的双眼。


他突然意识到这群教育家对中华文化的珍惜与坚持,与当年前辈们在马来西亚坚持中华文化的传承如出一辙。


柯先生下定决心要帮帮他们。


为了筹集善款,他回到马来西亚后不仅发动身边的力量,也招来旅行者给当地人捐款赞助学校,终于攒够了给学校翻新的钱。


2009年,他和朋友正式成立泰国清莱中华文化教育协会,启动对泰北地区的全面支援。


柯先生四处奔走,募集善款,每年定期为各校特困学子颁发奖助学金,为经济困难学校支付教师薪资,为条件艰苦学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购买教学设备……


如今,泰国北部金三角清莱山区一共大大小小66所华文学校的硬件设备都已被大大改善。


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机会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中文了。


图片




06 泰北华文教育示范项目


六年前,为了进一步推动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帮助当地的孩子们能更好的受到华语教育,灵山慈善基金会发起了“泰北华文教育”项目。


我们走进了这些村庄,走访了泰北大大小小的华校,为这些学校捐赠简体字中文教材、书籍等配套教学硬件,并向它们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国际支教志愿者。


图片


图片


我们与这些学校走得越近,就越发觉得自己做的还是不够。


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学中文,这些学校都在想着法子“省钱”。


有的学校,减免了部分孩子们的学费,却使得教师每月4500泰铢左右的薪水(折合人民币900元),都难以按时足额发出。


有的学校为了接纳更多孩子,翻修了学校,却因钱不够,只盖了教学大楼,没钱翻修办公室,老师们只能在危房里办公。


图片


所以即使这些学校得到了各界社会、慈善机构和善心人士的帮助,办学经费仍是紧缺,无力留住优秀的老师,只能依靠短期国际志愿者。


可中文的博大精深,又哪里是十几二十天的支教能讲明的!


这里孩子们需要的是长期执教的老师陪伴,是能在稳定的教育环境,接受更好的华文教育。


这些老师,经过基金会严格的筛选,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甘愿领着微薄的薪水,坚守在学校,多年如一日的教书育人。


我们希望他们能长久地陪伴孩子们的成长,也希望他们不为温饱所困,能心无旁骛地教书,让更多孩子能说好中文,写好汉字。


图片


一位祖上是国民党老兵的校长,曾哽咽着和我们说:这么多年了,中国大陆没有遗忘我们,当年帮泰国打仗死了那么多人我都没有哭,这次你们来了,我掉泪了……


他说,大陆是母亲,感谢“母亲”今日相助。


可同为炎黄后代,若我们不出手相助,又能指望谁呢?


图片


沧桑无摧孤臣志,春潮又唤孺子心。

谁言寒村故土遥?风雨不改炎黄音。


让我们一起将爱落地

用来自中国的关爱

支持泰北华文教育

让炎黄之音世代传承